2010
2022

深化普惠金融服务 需进一步提升精准度和服务质效

发布者:宁波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

     深化普惠金融服务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基于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金融服务需求的变化,普惠金融服务需要进一步提升精准度和服务质效,这从人民银行联合相关部门近日印发的陕西省铜川市、浙江省丽水市、四川省成都市三地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可见端倪。此次印发的三地方案强调,探索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有利于形成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金融改革格局。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三地在此之前均在农村金融改革方面做过持续地探索,探索的方向就是创新普惠金融的服务方式与路径,无论是丽水的林权抵押贷款到碳汇金融,还是成都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基于数字化技术与线下农村金融服务站融合推进的“农贷通”平台建设,改革都是以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做实普惠金融服务的深度为目标。那么,结合未来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普惠金融的深化目标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如果说“广度”强调“面”的覆盖,“深度”突出“点”的深入,那么,下一步普惠金融应更注重提升服务的精准度和质效。

  提升普惠金融的精准度和质效,就是要在对需求主体信息较为充分掌握的情况下,给予其“时间”和“额度”至少两个维度的信贷匹配。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一般都是较难从银行获得借贷满足的群体,在农业农村领域,这类群体自身的信息往往不容易被金融机构获得,可抵质押的资产有限或者没有,数字化能力及金融素养有待提高,同时,在信贷方面,其时间和额度需求与金融机构的准入要求存在一定的“错位”,因此,长期以来,针对这部分群体的金融服务成本较高,效率较低。

  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当前一些涉农金融机构在农村一般会以整村授信的方式扩大信贷覆盖面,但整村授信虽然在扩面上有一定效果,但亟需“提质”,也就是提升精准度和质效。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即使在浙江省,这个金融服务覆盖做得较好的省份,普惠人群的触达率较高,但其在信贷时间上和额度上满足需求主体的匹配度也有待提高。究其原因来看,整村授信的信息来源主要还是依靠村支两委和部分政府信息,针对需求主体动态信息的调研和捕捉远远不够。

  涉农金融机构解决普惠金融“提质”的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即科技能力提升、场景的创设以及人才队伍的建设。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目标就是借助数字技术,构建普惠金融供给和需求两方高效、精准对接的服务平台,提供成本较低、效率较高的金融服务。因此,数字化能力的提升是普惠金融“提质”的基础。近些年,大银行普惠金融服务的方式无一例外地依赖数字化技术,以农业银行“惠农e贷”为例,该产品充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大幅提升办贷效率,由原来的平均半个月缩短到现在的两三天,甚至有急需的最快可做到当日申请当日放贷。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2月末,农业银行“惠农e贷”余额达到6039亿元,比年初增加592亿元,增长10.9%;贷款户数395万户,比年初增加27万户,增长7.3%。

  场景创设方面同样需要农业和乡村的数字化,很多涉农金融机构都曾借助自身的电商平台场景,推动数字化金融的服务,但大部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只从自有电商平台场景入手,受众的消费行为捕捉、抓取的数据价值有限,大多数消费者日常线上消费还是依靠大电商平台,因此,农业农村的数字化是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入口,这个方面,部分涉农金融机构已经在借助卫星遥感、智能物联网设备和技术,将信贷服务与农业农村数字化场景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个方面提升的空间仍然较大。

  提升普惠金融的精准度和质效,涉农金融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不可或缺。换言之,如果让金融服务更贴近农业农村的需求实际,涉农金融机构就要建设自身懂农业、懂农村、懂数字化技术的人才队伍,下沉服务,“点对点”地去了解需求、满足需求。上述农业银行的“惠农e贷”业务近两年能够高速发展,得益于其各级分支机构组建专门团队,整村整片区入户了解的农民经营情况、资金缺口,满足贷款需求,主动把服务送到家;针对农村缺少有效抵质押物的痛点,把农民的履约能力、经营状况、信用信誉作为放贷评判主要依据,大大拓宽了贷款覆盖面和支持领域。数据显示,农行“惠农e贷”业务今年新投放贷款中信用贷款占比超过60%,存量贷款中信用贷款占比已超过一半。

  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精准度和服务质效,尤其在农业农村领域,既需要各项政策的加持,创设良好的普惠金融发展环境,又需要涉农金融机构线上线下融合推动,在数字技术持续赋能普惠金融服务的同时,还要相关人才队伍“靠双腿”下沉到乡村,到农户家里,深入了解需求,为较难得到金融服务的群体创造获得服务的机会,同时借此提升其金融素养,让普惠金融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